首页 > 媒体聚焦

给失物招领搭一座“桥”

[2015-3-5 11:13:35]  来源:

        几乎每个人都有遗失物品的经历,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如此。

  有时候遗失u盘,顺带着遗失了一份没有备份的报名表、论文,足以让失主焦头烂额。这个时候如果有一群人,在第一时间内大面积扩散信息,又在常丢失物品的商店、教学楼、图书馆等地排查,情况也许就会发生逆转。

  在西南大学,就有这样一个学生组织,名为“火柴头”失物招领中心。成立11个月以来,他们为600多件遗失物品寻找到了主人。因为有“火柴头”的存在,寻找失物成为西南大学一项传递爱心的接力行动。

  用微光感染大家

  在上课的途中,一摸口袋,钱包没了。西南大学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史斌焦急万分。他努力回想遗失的地点,草丛?楼梯?教室?遍寻无果之际,室友把他的遗失信息转发到了老乡群,老乡群又转发给了“火柴头”。

  “学弟,你的钱包被我的室友捡到了。”发现钱包遗失的一天半后,院里一位学姐把钱包交还到了史斌手上。

   史斌打开钱包,身份证、银行卡、现金,分文不缺。“我很惊讶,本来都不抱找回来的希望,没想到钱包里的物件一个都没少。”当知道是学姐的室友在微博中@ 西南大学失物招领中心,“火柴头”的队员通过qq群和微博比对帮他们找到了彼此,寻回了钱包,他不禁对“火柴头”竖起大拇指。

  小到u盘、一卡通、身份证,大到文具盒、书包、手机……都是“火柴头”失物收集的对象。有一次,他们在两天内竟然收集到30多个遗失的u盘。每次整理办公室里的失物,雨伞、水杯、mp3、课本……零零总总汇集在一起,就像一个小型的“便利超市”。

  “我们总会看到很多信息在qq群、微博里发来发去,一面是失主着急地寻找失物,一面是拾物者努力寻找失物主人,于是就想到建立一个信息中转站,给他们搭一座‘桥’。”现任“火柴头”失物招领队队长、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本科生程蕾说。

  于是,“火柴头”这个十几个人的小集体,工作很自然地分为两块:在教学楼、图书馆、校内商铺等地收集失物信息,及时在qq群、微博、微信中发布失物消息。

  据程蕾介绍,如今的“火柴头”是由原“火柴头”小分队和学姐们成立的“爱心小站”合并而成的。“‘火柴头’这个名字的寓意则是用小火苗照亮身旁,用微光感染大家。”

  万事开头难

  有一句老话叫“万事开头难”,用在“火柴头”身上一点儿没错。

  一开始“火柴头”并没有办公场所,开会就在教学楼走廊上摆张桌子,十几个人围坐着“开会”。而这还不是最让他们感到头疼的事。由于没有挂靠单位,教学楼、食堂等工作人员担心失物被冒领,起先都不予以配合。直到挂靠在食品学院下,“火柴头”才结束了“飘零”的日子。

  “正名”了之后,“火柴头”的队员兴致高昂,正准备大干一番时,沟通上的问题又来了。

  队员们去打印店、小卖部收集失物,总是要顺带着打印点资料、买些东西才敢开口,遇到态度强硬的店老板,还被说成“多管闲事”。教学楼一名工作人员不太理解他们的工作,认为“火柴头”抢了自己收集失物的功劳,队员们苦口婆心解释了半小时,才让他接受了理由。

  麻烦事接踵而来,有队员对重复、烦琐的工作产生了质疑——每天都要用表格统计当天失物信息,每天一跑教学楼,两天一跑食堂、小卖部、打印店;从收集信息到发送到微博上,一天得耗费2个多小时,加之学校较大,一天总在奔波。

  “认可度不高队员们就会气馁,我就得去宽慰他们。其实,在宽慰他们的同时,自己也会感到失落,只是不能在他们面前表现出来而已。”程蕾坦言。

   而实际上,“火柴头”的坚持不懈、细致认真,他人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。队员们为了防止信息重复登记,收集失物时当天和隔天使用的容器都不相同。日子久 了,打印店的老板认可了他们的工作,甚至还会向他们反馈“昨天有多少个u盘被失主认领走了”。后勤、物管的老师还加了他们的qq,希望“火柴头”和勤工助 学的学生一起把教学楼失物认领做好。

  “挂靠到哪里已经变得无所谓了,失物招领并不是就该由谁去做,大家在一起,不计较多做少做,做好才是真的。”程蕾自己也释怀了。

  苦尽甘来的兴奋

  当然,也有苦尽甘来的时候。

  失物归还日,可谓“火柴头”最热闹的活动。最近一次活动,他们选学校北区八教举行,主要针对在八教遗失的物件。一把把撑开的小伞,一本本或旧或新的图书,款式各异的u盘……只见长期无人认领的失物被分类摆放在八教附近,音乐响起,同学们纷纷驻足。

  让程蕾印象深刻的是,活动不久前,他们捡到一个u盘,打开u盘后,发现有一份推免表,根据上面的联系方式,他们迅速联系了失主。失主赶到失物归还日活动现场取走了u盘,临走前还大赞“不可思议”。

  在南区办活动,他们同样受到了欢迎。不少学生看见了“火柴头”的海报,赶紧掏出手机把联系方式拍下来;发现认识的同学遗失的物件,还帮忙领了回去。

  “这个应该有。”听到同学的夸赞,“火柴头”的队员很有成就感,这也使得“活动一整天,我们都处在兴奋状态中。”程蕾说。

   尽管在激励措施上还有诸般难题没有解决,比如,学分奖励无法开展、较难吸引其他学院的学生加入、赞助较难拉,但是,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“编外”队伍。他 们有像史斌这样曾经受到“火柴头”帮助的学生,还有不少人在群里自愿担任管理员,负责信息中转;还包括2013级的班长、团支书,他们会第一时间把班级里 的失物信息、捡到物品的信息发布到班委群里来;更不用说已经从社团退下的前队员们,只要交代一声,他们就会予以毫无保留的支持与帮助。

  回想起“火柴头”从创始走到今日的历程,程蕾表示,“自己是最幸运的一个”。因为坚持到今日的“火柴头”核心成员并不多,但她就是其中一人。“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最值得珍惜的。”说到此,她笑得很灿然。

  《中国科学报》(2015-03-05第8版校园)